孩子的抑郁症大多都是父母逼出来的
更新时间:2023-04-25
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对孩子有着“望子成龙,望女成凤”的美好期望,因此,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家长常常会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值,主要体现在给孩子报名补习班、兴趣班以及选择就读学校上,并且从不过问孩子喜不喜欢,尤其是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过于关注。
一般孩子的周末和假期都要上补习班,想必这也是大多数孩子的常态吧,不但每天在学校上学,而且,到了放学回家还要做很多学科的作业,家长看在眼里,也是十分心疼,但是,每次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出来,家长看着不太理想的成绩,又开始责骂孩子,甚至还给孩子买更多的课外教材,在无形之中,加重了孩子的负担。
可是,你们有考虑过孩子的身体能吃得消吗?有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吗?在这里要给各位家长敲一记警钟:你的孩子可能得了抑郁症。
孩子得抑郁症是被父母逼出来的?
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,根据数据显示,抑郁症变得越来越年轻化,不仅仅在成年人中高发,而且,不少处于上学年龄的孩子也有抑郁症,要是孩子得抑郁症绝对跟父母有关,比如,之前有一个热播的电视剧叫《小欢喜》,剧中有一个高中生叫乔英子,她说自己:“每天晚上都在失眠,每分每秒都想哭”。
而且,还有过轻生的念头,她患上抑郁症就是因为她妈妈,她还哭着跟妈妈说:“我怎么给你说啊,对,你就是对我好。我就是想要逃离你”,因此,她选择了南京大学,这样就可以离家远远的,但是,她妈妈不同意,其实,她也不是真的非要去南京大学,只是想逃离妈妈的管束还有施加的压力,对她来说,母爱让她窒息,被压得喘不过气来。
在现实生活中,很多孩子也想这样对父母说,但是,在面对父母时又不敢说出口,也怕父母失望,虽然,患上抑郁症的孩子不在少数,但是,很多父母却不了解这个病,还认为孩子只是不听话,变得内向了,也没什么。
对此,央视曾拍过一个纪录片叫《我们如何对抗抑郁》,这是中国第一部全方位解读抑郁的系列纪录片,并揭示了抑郁症的真相:和父母有很大关系。
不仅如此,在这部纪录片还公布了一组数据:在我国,9-18岁的孩子中,有15%患有抑郁症,要引起重视了,这个病离我们的孩子很近,而且,家长们也要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方式了,那么,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得抑郁症?一起来了解一下。
一、被父母管得严,什么都要得到父母的允许
有些孩子从出生就被父母安排好了一切生活,从小听父母的话,没有一点私人空间,不让孩子出去玩,而是让他要多学习,尤其是一到了上学的年龄,父母就给他报名了各种补习班,他们给孩子灌输的就是学习,甚至做什么事都要得到父母的允许,哪怕是参加夏令营,要是父母不同意的话就去不了。
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下,每时每刻都被压抑、不快乐的情绪所包围,从而患上了抑郁症。
二、孩子的梦想得不到父母的尊重
有些孩子从小就在某一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,孩子对这些非常感兴趣,但是,有些父母却认为这没什么用处,对学习也没有帮助,简直是玩物丧志,所以,严厉教育孩子要将时间花在学习上,一旦孩子说自己想要做什么的时候,将会遭到父母的反问与不理解,甚至看不起孩子的梦想,认为孩子是异想天开或者是父母认为对孩子的未来没有帮助,就会说一些伤人的话。
三、原生家庭不幸福
据了解,大多数有心理问题的孩子都是单亲家庭、有暴力的家庭以及没有感情的家庭,这样一来,孩子感觉到的爱只来自一方,而且,一个人带孩子很不容易,又要赚钱养孩子,又要教育孩子,根本顾不过来,因此,孩子有什么问题也不容易发现,加上孩子会认为没人疼自己,跟父母都不亲,长此以往,孩子就会心理扭曲或者有抑郁倾向。
四、得不到父母和朋友的理解
有时候,孩子遇到一些事不愿意跟父母说,但是,她们会跟自己的朋友说,可是,并不是谁都能感同身受,因此,有些朋友不仅不会安慰,而且还会将其当成孩子的软肋,然后告诉大家一起嘲讽他,让其内心受挫。
既然,我们也知道了抑郁症的危害以及容易得抑郁症的孩子,那么,怎么发现孩子有抑郁症的迹象?一旦孩子出现以下这些情况,家长们就要小心了。
1、在学校表现不佳,遭受排挤和霸凌
2、总是表现出不安、疲劳,睡不好
3、注意力不集中,精神涣散,总是犹豫不决
4. 对以前喜欢的事、物失去了兴趣
5、退出家人、朋友的交际圈
6、容易烦躁、愤怒或者充满敌意
7、经常将自己关在房间偷偷哭,还会感到悲伤或绝望
8. 自残,身上时不时会发现有刀伤或者烫伤等
9. 总是有死亡、自杀之类的想法
总之,以上就是孩子得抑郁症的表现,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,一些本来是抑郁症的表现会被家长误以为是叛逆,很多时候得不到身边人的理解,只能一个人默默对抗,等到父母发现并重视的时候,很可能为时已晚,最后只剩下满心的后悔。
若是大家发现身边的人或者是自己家的孩子有一些变化,一定要不断地开导和陪伴,直到他的情况有所好转,不仅如此,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和他去交流,让他和积极正能量的人接触,这样能够慢慢地克服心理的障碍,让身心变得更加的积极向上。
上一篇:挫折,孩子不可或缺的“生长素”